Dazzy1219
“林总啃了几年洋面包,仗都不会打了!”四平保卫战中,经过残酷战斗后,林彪下令部队撤出四平,到处能听说士兵这样抱怨。
1946年5月18日,四平城头的枪声渐渐停息,当东北民主联军从这座东北重镇撤出时,不少战士心里都憋着一肚子火,他们嘀咕着:“林总在苏联养了几年伤,连仗都不会打了。”
这些抱怨并非毫无根据,从4月中旬开始,林彪指挥的部队在四平苦守了整整一个月,最终还是丢了城,伤亡8000多人,换来的却是一场撤退,任何人都会觉得憋屈。
但历史往往充满讽刺,这场看似失败的战役,后来被军史专家称为“败中取胜的经典”。甚至连国民党的将领都承认,四平一战虽然获胜,却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祸根。
故事要从1945年说起,抗战胜利后,林彪被派往东北接收地盘,但他面对的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:用一群刚收编的游击队,去对抗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精锐部队。
当时东北民主联军的家底确实寒酸,主力部队多是从关内过来的八路军老底子,人数不多;大部分是收编的东北抗联残部和各路游击队,装备参差不齐,有些连步枪都配不全。
相比之下国民党军可谓兵强马壮,新一军、新六军都是缅甸远征军的王牌,不仅装备了美式武器,还有实战经验,更要命的是他们还有空军支援和坦克部队。
1946年4月,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,集中70军、新一军等部队向四平发起进攻,毛泽东连续发电报给林彪,要求“必须死守四平”,甚至提出要把四平打成“东方马德里”。
林彪接到命令后心情复杂,他当然知道四平的重要性——这里是东北的交通枢纽,丢了四平整个南满根据地都保不住,但他也清楚自己部队的实力,硬拼肯定吃亏。
4月18日,战斗正式打响,国民党军每天向四平倾泻3000多发炮弹,飞机轮番轰炸,坦克开路步兵跟进,而民主联军只能靠血肉之躯硬扛,场面惨烈得让人不忍直视。
最激烈的争夺发生在塔子山,这个海拔不到200米的小山包,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,一个连的战士打光了,炊事班的老兵拎着菜刀就冲上去;弹药打完了,战士们就用石头砸,用刺刀拼。
铁路机务段也是血战的重点,200米长的铁轨区域,双方反复争夺了19次,到最后枕木缝隙里的血水都积到了脚踝深,有老兵回忆说整个机务段像个屠宰场,满地都是尸体。
林彪的指挥并非完全被动,他先集中优势兵力打掉了较弱的71军,歼敌4000多人,给国民党军来了个下马威,然后采用运动防御的战术,利用四平周边的地形与敌人周旋。
但随着国民党援军陆续到位,战局越来越不利,到5月中旬,民主联军的几个主力师都打残了,塔子山等关键制高点相继失守,再打下去,很可能全军覆没。
5月18日上午,林彪在没等到中央回电的情况下,果断下令全军撤退,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,不少人认为他违抗了上级命令,但事后证明,这个决定救了整支部队。
撤退过程组织得相当有序,各部队轮流掩护,主力先撤,民兵断后,国民党军虽然占领了四平,却没能消灭民主联军的主力,杜聿明后来在回忆录中承认:“占了四平,却让共军主力全身而退,得不偿失。”
数字最能说明问题,四平保卫战,民主联军虽然伤亡8000多人,但国民党军的损失更大,伤亡超过1.6万人,更重要的是这一战拖了国民党军整整一个月,让后方的根据地得以巩固。
撤到松花江以北后,林彪开始了大规模的整训,他把收编的各路人马重新编组,统一装备,统一训练,半年后这支部队已经脱胎换骨,成了真正的“东北野战军”。
1946年冬天,林彪率部南下发起冬季攻势,这次轮到国民党军挨打了,新一军、新六军这些曾经的王牌部队,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中被打得头破血流。
到1948年辽沈战役时,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发展到100多万人,装备也今非昔比,当年在四平吃过亏的那些国民党军,这次彻底栽了跟头,几乎全军覆没。
回头看四平保卫战林彪的“败退”其实是一步妙棋,他用一个月的苦战,为整个东北战局争取了转机,那些当初抱怨“不会打仗”的战士们,后来大多成了四野的骨干。
国民党内部对这场战役也有不同看法,杜聿明曾经得意洋洋地向蒋介石报功,说“克复四平,歼敌无数”,但蒋介石却高兴不起来,他看出了问题的关键:“林彪没死守到底,说明他还有理智。”
这句话一语中的,如果林彪真的死守四平到最后一兵一卒,东北民主联军就完了,正是因为他敢于承担责任,在关键时刻作出撤退决定,才保住了革命的火种。
信源:珍妃被杀细节:慈禧太后传话处死 太监动手行凶. 人民网
